白癜风QQ群 http://www.shangyehulian.com/zixun/2021/1120/6175.html
管仲(公元前年﹣前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法家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改革家。小白即齐桓公(公元前﹣前年),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姓姜,名小白,是姜太公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小儿子,齐襄公和公子纠的弟弟。“管仲射小白”的故事就发生在穆陵关前齐莒古道上。齐国在齐僖公去世后,太子诸儿继位,即齐襄公,齐襄公是个荒淫残暴的国君,他当政时,喜怒无常,杀诛不当,言而无信,数欺群臣。又与其妹文姜私通,还派人谋杀了文姜的丈夫鲁国国君鲁桓公。他的胡作非为,导致国政混乱,众叛亲离。为避免祸及自身,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纠在师傅管仲、召忽保护下逃到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在师傅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莒国是周朝初年(公元前年)分封的赢姓小国,子爵,东夷首领少昊之后,共立国余年,至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初定都于计斤,即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近年,在春秋初年(约公元前年﹣﹣前年)左右迁至莒,即现在的莒县城。莒国与周边齐国、鲁国相比虽是小国、弱国,但由于其地处东部边陲,国势平稳,加上外交政策开明灵活,周边国家的国君、贵族在本国受到排挤时往往选择到莒国避难。据《左传》记载,后来被齐国灭国的谭国国君谭子(公元前年)、连杀两任鲁国国君的罪魁祸首庆父(公元前年)也逃到莒国避难,此后还有“鲁成公十七年齐高无咎奔莒,鲁襄公二十五年齐王何奔莒,鲁襄公三十一年齐工偻洒等四人奔莒,鲁哀公六年齐国夏奔莒”等等。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年),齐国发生内乱,作恶多端的齐襄公被其堂弟公孙无知密谋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君。次年(公元前年),渠丘大夫雍廪诛杀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齐国正卿高溪与公子小白自小交好,暗地通知小白回国。鲁国听说后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为了阻止小白回国,管仲自告奋勇带领一队骑兵,在穆陵关前齐莒官道上堵截公子小白,管仲骑马站在道路中间,堵住小白的车队,以公子纠居长小白其次为理由,劝告小白不要回国争夺王位,小白不听,管仲遂一箭射向小白,但正巧射在衣带钩上,小白反应灵敏,假装中箭,并咬破舌尖倒伏诈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策马飞奔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放慢了送公子纠回国的速度,过了六天才到达边境。而这时公子小白却马上变换服装,躲在帐篷车里,快马加鞭,迅速通过穆陵关天险,日夜兼程,抢先赶回齐国,高溪等拥立他为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攻打鲁国,阻止公子纠回国。秋天,两国在乾时(今桓台)大战,鲁国战败。鲍叔牙派人给鲁国送去书信,“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兄弟,我们不忍心杀他,请鲁国杀死他;召忽、管仲是我们的仇人,我们要得到他,并把他剁成肉酱。不然,我们将继续攻打鲁国。”鲁国不得不在生窦这个地方将公子纠杀死,召忽忠于主人,以头触殿柱殉死,管仲请求将他送回齐国治罪。鲍叔牙与管仲自年轻时就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他们的友情被称为“管鲍之交”,为世人所称颂。两人曾结伴经商,每次得利鲍叔牙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一起打仗,管仲总是躲在后边,每次鲍叔牙都为管仲以有老母需要侍养为名遮掩过去。鲍叔牙坚信管仲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之才,听说快要将管仲押解回来了,就亲自到齐鲁边界堂阜迎接(今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庄),亲手打开槛车,为管仲解去绳索(堂阜释囚)。随后鲍叔牙立即返回齐国,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鲍叔荐仲)。齐桓公气愤地说:“夷吾射寡人中钩,其矢尚在。寡人每戚戚于心,得食其肉不厌,况可用乎?”鲍叔牙说:“人臣者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君若霸天下,非管仲不可!”齐桓公是个心胸豁达大度、很有抱负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记一箭之仇”,立即拜管仲为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整顿内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成为一代名相。
后来的“毋忘在莒”这一典故也发生在齐桓公、鲍叔牙、管仲三人身上。据《吕氏春秋.直谏》记载:“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的正高兴,桓公对鲍叔牙说:‘你为何不起身为我敬酒祝寿啊?’鲍叔牙捧起酒杯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齐桓公听后非常感动,离席对鲍叔牙再拜,说:‘如
果我和各位大夫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这就是“毋忘在莒”这一典故的由来,警示人们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这同时也充分体现出齐桓公作为当权者虚怀纳谏的气度。现在这一典故对大陆人来说比较生僻,但对生活在台湾的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蒋介石自年败退台湾以后,以“毋忘在莒”为座右铭,常以此提醒台湾军民,勿忘反攻大陆。他在视察金门岛时为守军题词,并在台湾岛发起“毋忘在莒”学习运动,梦想早日反攻大陆复国,这一梦想虽然终其一生没能实现,但也反映了蒋介石始终坚持的的“一个中国”立场。“管仲射小白”“管鲍之交”、“堂阜释囚”、“叔荐仲”、“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毋忘在莒”等典故世代相传,为历代文人学子所讴歌赞颂!召忽忠于其主,其家乡人民为他筑衣冠冢,现在安丘市有召忽墓遗址,还有召忽村、召忽镇等地名,这都是后人对召忽忠义精神的崇奉和纪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