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为旧时南北通道之咽喉,鲁中山区之门户,地处城东的青州古道、城西的齐鲁古道与南郊的关沟古道即为博山悠久历史的印证。青州古道依荆山自然山体凿崖而形成,车辙式路段,历经余年的通行跋涉,人挑驴驮,车轮辗轧,石基道上磨出了光洁深曲的辙痕。由于当时的煤炭、陶瓷、琉璃等货均途经后乐桥攀石基道通过荆山运往青州等地,故世人称之为“青州古道”。△青州古道青州古道地处产煤聚集的东郊地区,故煤炭运输必经东关街、秋谷街,而光滑的青石路面中心则是木轮车专行道。曾几何时,每天早晨木轮车的“吱悠”声与车夫的喘息声都会把人们从睡梦中催醒,而那斑驳光洁的石基道也给世人留下无限遐想。齐鲁古道地处城西孝妇河西侧的桑园街之首,背依古迹炉神庙,是旧时是通往莱芜西部等地的道路之一。该古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街面均宽3米,长米,大多采用青石与杂石铺设,其路槽大多由木轮车行驶,历经沧桑岁月,古道磨砺了8厘米的辙痕。△齐鲁古道关沟古道地处白杨河村南米处,与莱芜青石关村接界。关沟古道呈南北走向,沟峪深达4公里,历史上曾是一条既难行又阴森的路段。关沟古道是博山与莱芜的重要通道。旧时的古道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若遇繁忙季节,载货的人力木轮车要想通过此路段则需要挨排几天后才能缓行过去。随着道路设施的日臻完善,关沟古道渐由国道所代替,其自身逐渐成为一处遗迹。
△关沟古道
旧时,博山由于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先后兴盛,直接影响与带动了地域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对道路的开拓与桥梁建造重要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建国前博山拥有古桥12座。由于社会的变迁与种种原因,至使现在只犹存永济桥、后乐桥与洪济桥等少数几座桥梁。永济桥亦名七孔桥,系博山及孝妇河畔上最早的桥。它兴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建桥之初,取“永远济世”之义,故命名为“永济桥”。△永济桥该桥座落于博山红门庙东侧,横亘于孝妇河上游,为石拱桥,石台、石墩,重力结构,高5.6米,宽5.9米,拱圈厚0.5米,孔跨径5.5米,原桥长46.96米。年因拓宽沿河东、西路而掩埋两孔,故成为五孔,桥长为37.5米。桥面两侧护以石栏,桥头望柱头有狮饰。旧时的七孔桥亦是博山至莱芜古道上的重要通道。后乐桥古称“荆山桥”,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初。该桥横跨范阳河,桥面经东关街通往城里,桥东经青州古道东山街石径延伸东去。该桥古朴典雅,缘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而兴起。范仲淹杰作“岳阳楼”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流传与世。故借之句义,更名为“后乐桥”。后乐桥以巨石砌成,桥面两旁护以石栏,长20米,高5.5米,宽6米,一孔式尖拱,跨径4.5米,拱圈厚0.4米。桥面北侧凿石槽为渠,宽0.35米,深0.15米。旧时清澈的范泉水顺石渠流入城区,遂之形成“桥上流水、桥下行人”的人文景观。该桥建筑风格特别之处在于尖拱,将拱圈石打成斜面砌成尖孔式桥孔,结构严密、承负力强,数百年来坚固无比。△后乐桥洪济桥地处博山城西北部十五里处,范阳河上,旧属淄川县,俗称蕉庄桥。据桥碑载,该桥初建于清顺治年间,有汪溪村一盐商李翠石捐银一千两所建。雍正四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洪济桥为三孔式拱桥,中孔为大,两侧稍高于河床,采用大方块石灰岩石构砌,碹石严密,细缝相扣,两边石栏各三十节,两头石狮对称。其桥高4米,宽9.8米,长48.3米。古时该桥为西长峪道,系齐鲁重要通途之一。明清时是鲁中山区通往省城济南府之要道,故该桥有“西大路”咽喉之称。文/图贾元德
来源:博山文化研究院
闻名青石关很久很久了。孩提时,六十年前就听村里博闻的老人说青石关,从此一直在仰视着。近十余年间几次动念要晋谒这关隘,却总也没能成行。
说起青石关,或曰无可看,或曰道路险阻,或曰已经颓败,几次都不得同行者。四年前,与朋友徒步山行,攀越齐长城,一起去寻访关隘,却走错了山沟,没有得见,那次的失之交臂很是遗憾。总之是因缘不会一目了然。
今天,终于来到关上。恰三月望日,翌日即是谷雨,多年的种因因谷雨而萌,因望日而圆。辇我南行的悟空兄说道阻且长,惕惕厉厉的不敢开车,特地从博山约上友人代驾,我感到这友情的深重。
一到博山,其友驭驾,轻且熟,说十几二十分钟便到。路上我直望车外,想欣赏悟空害怕的那悬崖深壑,然而没有,只是道窄路回,左旋右转,眨眼间到了。
明明就在大路边。路边立着一块奇石,上镌三字:青石关。
行十数步,一个石洞门,矮矮的,泯然众矣!这就是青石关么?脚下踩着一条石道,平整的新青石板,古韵殆尽,这是青石关村中的大道。心底起一些莫名的怅惘。还好,看见一棵古槐,一搂粗细,立在关侧稍高处,树干被四五个铁箍固定着。村里道边还有一棵,与之仿佛。
看石门洞时,心喜渐生。门两边各立着一块石碑,字迹斑驳漫漶,早被风雨洗为混沌。关门上的楼阁没有了,门洞里,石道中一沟深痕,关门不管这些,依旧岿立。
下行出关门。眼前豁然而开,有“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之概。关门外,延展开一片青石坡,这就是瓮山古道。石坡倾泻而下,石道中间一道独轮车辙沟,凹陷石中,深可四五指,这是古代的独轮木车辗轧而成。两边石磴层迭,嶙峋崚嶒。石坡上露着几个石洞,不知其深。应该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罅。
石坡近百米长,十余米阔,坡长而陡,是在山体上打磨行走形成的。走到石坡底,回首而望,青石关巍峨的峙立山中,关山苍然。
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御鲁、楚,在此修建关隘,因为此处多青石,故名青石关。齐长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比秦长城还早年。齐长城西起平阴县,东至琅琊台,全长公里,关隘甚多。最重要最雄伟的有三大关隘:锦阳关,地势险峻;穆陵关,雄伟险要;第三座险关,就是这眼前的石洞,济南市莱城区和淄博市博山区交界处的青石关。
青石关地势险要,东西两面高山夹峙,南北仅有垭口相通。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齐长城著名的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故道。这里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故设重关镇守。
青石关城堡是春秋时齐都临淄的南大门,以玉皇山为屏障,借助地势险要,依关而建,有“直淄之门,与南之冲,为出兵索跨”之称。青石关原有围城,东西南北四个门,门上均有阁楼,如今唯存北门门洞和残碑。
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的咽喉。正处于双峰对峙,中为一线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点上,谷长三公里,宽二十多米,古称“瓮口道”,今叫“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只能通过一辆木轮车,路窄难行,古时车马经常堵塞。尤其是冬天冰雪时,一旦堵塞,上下壅滞,会沿溯阻绝。过往行人只能在青石关村住下来。
站在石洞罅口下视,似乎听见车辚辚,马萧萧;恍见金戈铁马,风掣红旗。我想坦腹这石坡之上,悠然会古人。历史的脚步远去,那齐鲁的逐鹿,齐楚的问鼎,那七国的纷争,那刀弓的喑呜,虎贲的叱咤,都在洞罅底泯尽。
石坡北眺,长沟流月去无声。
远山在望,古道无踪。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干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这是蒲松龄的古诗《青石关》。清康熙九年,岁在庚戌(年),蒲松龄南去宝应县时,经甕口道过青石关写的一首古风。算起来,距今年。
明人熊荣诗写青石关:“两崖浑欲坠,一径仅能通。怪石蹲如虎,盘松曲似龙。”清人孙宝侗过瓮口道,有“前山回合路欲无,夹岸高峰向人逼。有时叠嶂如连城,自日蔽亏生瞑色。”的诗句。那凋颜的险境,苍翠的山景,就在这一望之中。她们还在么?我翘企以望。
眼前荒沟草树,这就是瓮口古道。几千年的行迹,被博山--徐州的国道和博山--莱芜高速公路取代。青石关,这饱览人间沧桑的齐鲁咽喉要道,冷落,沉寂,澌灭。
石坡底端,东边的崖壁上有一个石洞,低头进去,一块石碑仆倒在地上,仔细辨认,是明代万历三十五年的修路碑记。大概是古人担心石碑文字泯灭,把碑碣立在石洞中,减慢了风化雨蚀,才让后来的我们得见碑文。因为尘土垢积,我们不能全部辨出碑文,觉得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实物,可是没有人好好地维护它。
颙望,还是看不到古代诗人笔下的景色。据说瓮口道中还生长着三棵槐树,有三搂多粗,树冠可罩方圆十多米。槐树是当路标用的,出去的人只要记得大槐树就能记着回家的路。
沟谷里荒榛离离,野菜芃芃,草树萌绿。漫漫的春阴里,时光静静地让我们品味。
文/赵晓明
来自内容合作平台淄博云水间,特此致谢!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