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峪二衙,专为沂山祭祀而设。
沂山祭祀,可追溯到远古炎黄时代,轩辕黄帝封“东泰山”,即沂山。隋唐后,东镇庙成为历代皇家到沂山祭祀的重要场所。
沂山祭祀名列《周礼》,历代沿袭。后来,因路途遥远朝廷担心有的京官偷懒,便在骈邑城南靠近沂山的边镇蒋峪设二衙,专司皇帝遣官祭祀东镇沂山的文书诸事,给前来祭祀的朝廷官员盖章,以证京官亲来沂山祭祀,凭二衙印章回京复命。
京官来沂山祭祀,当地州官、府官、县官皆出动,鞍前马后尽心伺候陪伴。二衙平日无事,虽居所清幽,却是个清水衙门,当地人叫清风衙。
古代镇山祭祀除常规祀礼外,多数是在新皇登基、边关战事、严重自然灾害等有关国家政治大事的情况下进行。沂山东镇庙的祭祀在唐代以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尤其宋太祖之后,沂山祭祀更加重视、次数增多,京官往来二衙随之增多,这与赵匡胤穆陵关战韩通、重修东镇庙息息相关。
明朝刘丙描绘穆陵关、东镇庙诗云:魏巍东镇穆陵西,岌岌峰峦望路迷;古庙重重春带雪,穹碑矗矗夜生翳。《临朐县志》记载:“穆陵关:东周时期齐长城关隘,位于临朐、沂水两县交接的大岘山上,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鲁东南通往齐国临淄的咽喉。大岘山东连太平山,西接沂山,三山相连,齐长城蜿蜒山脊,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穆陵关为齐长城第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穆陵关前、关后出土的剑、戈、箭、镞、战马遗骸等,可知这里曾战事频繁,上演过一幕幕铁血风云。
赵匡胤陈桥兵变,征战四方。后周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拉人马到穆陵关,与赵匡胤分庭抗礼。韩通曾追随郭威在沂山回头崮郭雀寨屯兵练兵,对沂山了如指掌。
赵匡胤兵至穆陵关前,先安抚、劝降韩通:你为人耿直,忠心报国,天下共知。只可惜后周气数已尽,而今天下归心、大宋初定,你当顺应大势归宋,可官升一级高官厚禄享荣华富贵,也为社稷、百姓着想,让百姓免于涂炭。韩通勃然大怒,俩人恶战难解难分。韩通施展法术,把手臂一伸丈二,将赵匡胤推下马,顺势擒拿。
赵匡胤见势不妙,沿崎岖山路逃去,一直跑到现在九龙口东南角的沂山山神庙前,才得以脱身。此时,赵匡胤精疲力尽倚着庙门休息。
恍惚中打起了瞌睡。山神爷飘至眼前,告诉他:“你打不过韩通。他是沂山长臂猿转世,来沂山后已恢复了前世法力。你虽贵为天子,但毕竟肉眼凡胎。”赵匡胤说:“那如何是好?不打韩通何以安天下?”回曰:“我可助你一臂之力,韩通法力午时最弱。你巳时做饭,午时攻关,我在旁边助你,可一战取关。”赵匡胤惊醒,依计而行,到午时又来穆陵关叫战。双方交战正酣,山崖上传来一声高喊“打韩通!”,惊得韩通一个冷颤,再伸长手就伸不出来了,手脚也不能动,低头看时见身体被藤条缚住。赵匡胤抓住韩通,用绳索拴住脚,另一端系于马鞍上,拖着韩通一路南行班师。由此流传下几个地名:一是马站,赵匡胤于此停马劝降韩通,故名;倒拖韩通,演绎出“道托”地名,现在沂水县道托镇驻地;再往南,韩家曲为韩通葬身之地,韩家曲过去是冤屈的屈,为趋吉避凶而改今名。
赵匡胤坐稳江山,感念东镇沂山山神助战有功,下诏重修东镇庙宇,再塑金身。历时二载新庙落成,自此,宋太祖每年派朝廷命官前来致祭,蒋峪二衙年年接待朝廷京官,协助朝廷遣官祭祀东镇沂山。
蒋峪顺势借东风,又兼历来交通便利连接四方,助力蒋峪商埠繁荣。至民国初,蒋峪已商贾云集,有商号几十家,规模较大的有“恒丰”、“顺祥宫”、“公义和”、“公义站”等。仅“恒丰”商号,便设“永祥”、“永盛”、“永茂”、“永兴”、“永聚”等诸多字号。商号经营项目涉及酒坊、油坊、缫丝、红炉、木工、成衣及布匹、五金、鞋帽、烟酒糖茶、杂货批发和零售等。当铺、医药门诊、旅店亦有数家。
前文阅读/沂山行走:老照片里蕴春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