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写作绝世经典东莱博议42齐伐楚

很多人感叹议论文没有材料可写,不知怎么写,议论分析没有力度。究竟如何写好议论文呢?其实写好议论文除了材料积累之外,方法积累也很重要,一本被埋没的议论文高分的绝世经典,可以让你速成。

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并称“未名四老”(亦称“燕园四老”)金克木先生曾评价甚高。看了金克木先生的介绍,认为本书于议论文的写作,举凡古今,无书能比,于是我又准备每天录一篇《东莱博议》,以为议论文写作学习之资料。因全网搜遍,未能找到《东莱博议》原文,只翻检箱底,找出夫子藏书,又原书乃直行排版,无法拍图识别,全手工键盘录入,速度稍慢,错漏难免,还望见谅。

一、下面先把金克木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的推介附录于下:

甲:南宋吕祖谦有个故事你想必记得?

乙:吕祖谦是东莱先生,哲学家,史学家。你说的是什么故事?

甲:传说他新婚一月,门都不出,蜜月过了,他出来见朋友,拿出一卷纸,原来是在新婚中读《左传》,写下一系列文章,评论春秋时代一些人物和事件,以后结成集子名为《东莱博议》。

甲:闺房之事不必谈,故事真假也不必辩。明末清初王船山,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仿佛续作而盖过前书。但作为文章范本,吕氏的《博议》直到民国初期这书还有人传习,只不过谁也不提。表面上大家念《古文观止》,暗地里学作文章的人传授背诵《东莱博议》。你说为什么?

乙:那还不简单?这是策论和八股文章的模范。我幼时读过一些篇章,后来看到报上有些通电、社论、论文都有《博议》气。《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太高了,学不上手,还是暗中学《博议》,因为这书是初学作策论最便于模仿的。

甲:这书文章不长,能启发思路,便于模仿。

乙:这种比喻法、排比法、对偶法是汉文中传统体裁,从先秦诸子就开始了,不知不觉沁入读书人心脾“习惯成自然”了。不多年前的“东风吹,战鼓擂”,“大树特树”,“横扫一切”等等不是一脉流传今胜昔吗?

甲:不仅文风,在内容方面,《博议》也有独到之处。它篇篇乍看与众不同,细看又是已有的现成结论。我幼时承老师看重,给我一本《博议》,让我抄下自己念,一句解释也不说。有一篇开始就说:“共患易,共利难。”接着举例排比证明《左传》结论,却不明讲。我立即套用,在老师出题作文时仿效,得到三个圈。学韩、柳、欧、苏哪有这么快?

甲:学得好的能作出一大篇精彩的文章,处处是惊人之笔,处处又合乎题意,更重要是能说得头头是道。要说黑,那就是乌云一片。要说白,那就是白雪无垠。怎么说怎么有理,还有气势。

二、《东莱博议》卷二第42篇《齐伐楚》原文:

鲁僖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濵。”师进,次于陉。

三《东莱博议》:

甚小人之恶者,寛小人之恶者也;多小人之罪者,薄小人之罪者也。小人之怀恶负罪者,其心未尝一日安也。一旦为人所发,情得计露,何辞之敢争?其所以旅拒不服者,非小人之罪也,治小人者之罪也。治小人者,疾之太过,求之太深,谓:“正指其罪恶,未足以深陷小人。”由是于本恶之外,复増其恶以甚之;于本罪之外,复増其罪以多之。

小人方患无以自解也。日夜幸吾一言之误,一字之差,乘隙以破吾之说。今吾乃故为溢毁无实之辞。使彼得以借口,是遗小人以自解之资也。彼之恶本实,因吾増之,反变实恶为虚恶;彼之罪本实,因吾増之,反变实罪为虚罪。则为小人者,惟恐君子増加之不多耳。

呜呼!君子何苦坐一伪而丧百真?小人亦何幸借一诬而解百讁乎?齐桓公与管仲为伐楚之役,苟直指其不共贡职以讨之,则适投其病,楚必稽首而知罪矣。而君臣过计,以不共贡职之罪为不足,遂逺求昭王不复之事,欲张楚之罪,大吾出师之名,以盖侵蔡之私。抑不知“胶舟”之祸,年逾数百,荒忽茫昧,不可考质,楚安肯坐受其责乎?此所以来“水濵”之侮,尚何待进师至陉而仅得其请盟乎?

以小人而谤君子,谓之诬;以君子而増小人之罪,亦谓之诬。小人之诬君子,全体之诬也;君子之诬小人,一事之诬也。小大虽殊,然终同归于诬而已矣。君子方疾小人之为诬,而复効其为诬,亦何以服彼哉?

惜乎伐楚之际,无以是语桓公者也,然则楚之罪果止于不共王祭而已乎?曰:“否!”楚闻周之衰,窃王号以自娱,罪未有先焉者也。桓公、管仲方求出师之名,尚逺取数百年之罪以加楚,使知其僣王,必无反为楚隐之理。今恬不加问,是必不之见也。

人之求坠簮者,簮横吾之前,或瞀乱而不能见,簮曷尝自匿哉?心切于求,则目眩于视也。桓公、管仲之不见楚罪,其以是哉!

四、附评:

茅鹿门曰:溢毁岂独为小人借口,往往酿成莫解之祸,伯恭之论最深最透。

孙执升曰:篇内“自解之资”一段,透情刻理,字字精金美玉。

朱字绿曰:甚其恶而反以轻之,多其罪而反以薄之,从来未经人道。凡作文必有一段不可磨灭之识始能不朽,若拾人牙慧,不趋宿而腐耳,学者不可不知。看《博议》小小结构,凡创论处,后人不到,故尔可传。

张明德曰:先正论文,如人欲在高处立,阔处行,我读兹篇而龙信。

夫子曰:齐伐楚,事见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

明年,为周惠王之十三年,春正月元旦,齐桓公朝贺已毕,便议讨蔡一事。命管仲为大将,率领隰朋、宾须无、鲍叔牙、公子开方、竖人貂等,出车三百乘,甲士万人,分队进发。太史奏:“七日出军上吉。”竖貂请先率一军,潜行掠蔡,就会集各国车马,桓公许之。

  蔡人恃楚,全不设备,直待齐兵到时,方才敛兵设守。竖貂在城下耀武扬威,喝令攻城,至夜方退。蔡穆公认得是竖貂,先年在齐宫曾伏侍蔡姬,受其恩惠,蔡姬退回,又是他送去的,晓得是宵小之辈,乃于夜深使人密送金帛一车,求其缓兵。竖貂受了,遂私将齐侯纠合七路诸侯,先侵蔡,后伐楚一段军机,备细泄漏于蔡:“不日各国军到,将蔡城蹂为平地,不如及早逃遁为上。”使者回报,蔡侯大惊,当夜率领宫眷,开门出奔楚国。百姓无主,即时溃散。竖貂自以为功,飞报齐侯去讫。

  却说蔡侯至楚,见了成王,备述竖貂之语。成王方省齐谋,传令简阅兵车,准备战守,一面撤回斗章伐郑之兵。

  数日后,齐侯兵至上蔡,竖貂谒见已毕,七路诸侯陆续俱到,一个个躬率车徒,前来助战,军威甚壮。那七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毁、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连主伯齐桓公小白,共是八位。内许穆公抱病,力疾率师先到蔡地,桓公嘉其劳,使序于曹伯之上。是夜,许穆公薨,齐侯留蔡三日,为之发丧,命许国以侯礼葬之。

  七国之师望南而进,直达楚界。只见界上早有一人衣冠整肃,停车道左,磬折而言曰:“来者可是齐侯?可传言楚国使臣奉候久矣。”那人姓屈名完,乃楚之公族,官拜大夫,今奉楚王之命为行人,使于齐师。桓公曰:“楚人何以预知吾军之至也?”管仲曰:“此必有人漏泄消息,既彼遣使,必有所陈,臣当以大义责之,使彼自愧屈,可不战而降矣。”管仲亦乘车而出,与屈完车上拱手。

  屈完开言曰:“寡君闻上国车徒辱于敝邑,使下臣完致命,寡君命使臣辞曰:“齐、楚各君其国,齐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虽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于吾地。敢请其故?”

  管仲对曰:“昔周成王封吾先君太公于齐,使召康公赐之命,辞曰:‘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汝勿赦宥!’自周室东迁,诸侯放恣,寡君奉命主盟,修复先业,尔楚国于南荆,当岁贡包茅,以助王祭。自尔缺贡,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且昭王南征而不返,亦尔故也,尔其何辞?”

  屈完对曰:“周失其纲,朝贡废缺,天下皆然,岂惟南荆?虽然,包茅不入,寡君知罪矣!敢不共给,以承君命?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完将复于寡君。”言毕,麾车而退。

  管仲告桓公曰:“楚人倔强,未可以口舌屈也,宜进逼之。”乃传令八军同发,直至陉山,离汉水不远。管仲下令:“就此屯扎,不可前行。”诸侯皆曰:“兵已深入,何不济汉,决一死战,而逗留于此。”管仲曰:“楚既遣使,必然有备,兵锋一交,不可复解。今吾顿兵此地,遥张其势。楚惧吾之众,将复遣使,吾因取成焉。以讨楚出,以服楚归,不亦可乎?”诸侯犹未深信,议论纷纷不一。

  却说楚成王已拜斗子文为大将,搜甲厉兵屯于汉南,只等诸侯济汉,便来邀击。谍报:“八国之兵,屯驻陉地。”子文进曰:“管仲知兵,不万全不发。今以八国之众,逗留不进,是必有谋,当遣使再往,探其强弱,察其意向,或战或和,决计未晚。”成王曰:“此番何人可使?”子文曰:“屈完既与夷吾识面,宜再遣之。”屈完奏曰:“缺贡包茅,臣前承其咎矣。君若请盟,臣当勉行,以解两国之纷;若欲请战,别遣能者。”成王曰:“战盟任卿自裁,寡人不汝制也!”屈完乃再至齐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