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战国七雄,人们就容易想起纵横捭阖,想起烽火燎原。确实,在相互攻伐的大背景下,聊“长寿”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突兀。但若是将这“长寿”的对象限定为国家,事情好像又变得有趣了起来: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数百年,那他们到底又享受了多少年的国祚?
一、后来居上的赵、魏、韩
在战国七雄中,由三家分晋而来的赵、魏、韩三国无疑出现得最晚。周贞定王十六年(前),赵、魏、韩三家携手反抗同样在晋国掌握巨大实权的智氏,进而实现事实层面的三家分晋。五十年后,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的诸侯之位,赵、魏、韩三国即正式建国。
如此算来,至战国末期为秦国所灭,赵国享国祚年;魏国享国祚年;韩国享国祚年。与消灭他们的秦国相比,赵、魏、韩三国的国祚都能算偏短。故而在战国七雄的国祚排名之中,这三国几乎是毫无争议地“稳坐”倒数前三名。
二、旧瓶新酒的被代之齐
除了因分晋而来的赵、魏、韩三国,齐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换代之事。周成王时期,姜太公受封“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广大土地,始建齐国。周成王二十二年(前)周成王辞世,因此齐国的国祚当从此年之前算起。
而姜齐国祚的另一端,是周安王二十三年(前)齐康公于一海岛辞世。之所以以此年为线计算姜齐国祚,是因为在齐康公被驱逐于海岛之时,姜齐的大权已经事实上由田和掌握。在齐康公下台后,田和就取代了姜太公一脉对于齐国的控制,将齐国这一旧瓶装上了田齐的新酒。故而姜齐的国祚只有六百余年。
至于“新酒”田齐,自田和于周安王十六年(前)被正式承认诸侯之位,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齐王建被放逐于山野而饿死,田齐的国祚不过年,仅长于韩国。
三、创业艰难的秦与楚
梳理了后人一步起家的赵、魏、韩,以及中途换了内核的齐国,我们再来看看发家极为不易的秦国和楚国。
周孝王六年(前),因为养马有功,秦国的祖先秦非子被周天子封于秦地。但这并非封邦建国,秦仅仅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国,秦非子也没有诸侯的地位。周宣王七年(前),秦庄公因击败西戎有功而获封西陲大夫,但秦国仍旧不是一个诸侯国。直到周平王元年(前),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终于得到了诸侯之位——秦国的国祚才得以开始计算。
作为一统天下的最后赢家,秦国在战国以后依旧得到了延续。不过鉴于要与其他六国比较,我们仍旧以秦国结束诸侯国之历史的时间为节点。故诸侯国秦国的国祚为年。
再说楚国,其早期与秦国的境遇十分相似。商朝末年,楚人先祖鬻熊等早早投靠周文王的队伍,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但在初期周天子频频分封诸侯时,鬻熊的后人却没能等到应有的封赏。直到周成王继位后,鬻熊后人熊绎才终于得到诸侯之位。换句话说,楚国的开端之年与姜齐相近。待秦王政二十四年(前)为秦所灭,楚国的国祚便长约八百年。
四、真正长寿的北方古国
其实相比于中途换代的齐国或创业艰难的楚国,我们还没梳理到的燕国或许才是这场国祚大比拼中的最大赢家。燕国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其历史开始于周昭王九年(前)姬奭受封燕召公。
不过长久以来,燕国的历史还有两百年左右缺乏相关史料记载。且西周并无青铜器可见“燕”这一国号。因而燕国长期被怀疑是由后世狄夷所伪造,并非曾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那么燕国的国祚真的要继续成为一个谜团吗?
年于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堇鼎大抵第一个不同意。堇鼎内有铭文四行二十六字,记载了臣子堇饴奉匽候之命前往京畿向并未在封地的燕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燕召公赏赐之事。
毫无疑问,堇鼎给出了证明燕国历史的最有力证据。我们所认识的燕国即是当时的“匽国”。且它还提供了一条补充信息:燕召公在受封后并未前往封地,而是继续留在京畿辅佐周天子。当然,燕国的国祚也能就此基本确定——年。
燕国国祚年,韩国国祚年,战国七雄谁是国祚第一已经一目了然。倒是可惜了齐国和楚国,本有与燕国“一战”的实力,却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