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新历云飞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杜山
小龙湾
在宁安市镜泊乡与吉林省敦化县大山咀子镇交界的地方,牡丹江自西南向东北汇入镜泊湖,左岸是一带绵延五六里地的峰峦,壁立如堵,山势险要,特别在下游地方,山由一组组卧牛石排列而成,与山脚下的江滩几成90度角,当地人因巨石之间缝隙狭窄,称之为“墙缝”。
大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被靠近左岸的江心沙洲分成了两道江流。从墙缝山脚下流过的大江支流,迂曲蜿蜒,从高处俯瞰,支流被沙洲上布满茂密的柳毛灌木遮避得明灭不定。这一带柳毛绵延数里,人称小龙湾。由于水势趋缓,人与船经过这里,不辨流向,像进了迷魂阵,由于多少年的泥沙淤塞,平时江心沙洲与江滩连成一片,江流被挤到靠石岸的河道,江滩与墙缝的相对高低落差自是缩短了许多。据老人们忆述,多年前,小龙弯柳毛异常繁茂,不常来的人进来就犯“迷登”。正是这一带天造地设的有利地形,为后来发展为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组织墙缝之战准备了伏击的绝好战场。
镜泊湖区有名的炮手
对于“墙缝战斗”的关键人物陈文起,已有一些文章曾做了介绍,如《宁安县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烈士英名录”,第一个就是陈文起——“陈文起,镜泊湖区瓦房店人,狩猎为生。年3月,日本侵略军上田支队余人向宁安侵入。日军进入镜泊湖南抓住陈文起逼他带路。第二天早晨,陈文起把日军引进墙缝沟小龙湾,日军用刺刀将陈文起刺死。”
关于陈文起的身世,通过走访及查阅资料了解到,他祖籍山东,他的父亲陈友恩18岁那年一副挑担闯关东,一路乞讨,最后落脚在宁古塔尔站西沟。年,陈文起出生。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陈文起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力,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维持家用,陈文起狩猎、打鱼。在艰苦生活磨难中,陈文起练出了一手好枪法,二十来岁,就成为镜泊湖区有名的炮手(抢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践踏了镜泊湖区,目睹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激发了陈文起的爱国之心,他暗下决心“一定找机会收拾这群野兽”。
王德材、李延禄组建的抗日救国军,于年驻防镜泊湖区,结识了陈文起,并与其家人结下了鱼水深情。在救国军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下,陈文起经常为救国军送信,当向导,救国军成了陈家的常客,时常在陈家吃饭、歇宿。
带路
年春节前,传来了驻吉林敦化日本侵略军独立守备步兵大队,准备进犯宁安县城,以增援驻宁安的田野部队,并企图以宁安为基地,向附近的穆棱、密山一带侵犯的消息。这个消息也传到了住在敦化县塔拉站的陈文起的姐夫和家住沙兰站的陈文起弟弟陈文明那里,大家不约而同地到了陈文起家里,准备说服陈文起全家到别处躲躲。
年3月中旬,上田支队多人从敦化出发向宁安侵犯,3月12日,救国军召开军事会议,经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各方面情况研究后,认为在目前的季节,日军走墙缝是必经之路,决定由李延禄率多人的补充团,在墙缝埋伏好,阻击上田支队。3月18日夜间,救国军来到了陈文起家中,在交谈中,陈文起知道了救国军在墙缝埋伏的消息。
救国军饭后出发,陈文起连夜将家人送走避难。第二天陈文起返家途中,被日军抓住,日军听说陈文起是猎手后,就让陈文起带路。日军这个决定,正中陈文起下怀,陈文起决定把日军领进救国军的埋伏圈。
年3月19日,天刚蒙蒙亮,陈文起领日军进入了墙缝埋伏圈,战斗打响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锐气大减。这时日军才知道上了向导的当,下令搜捕这个向导。
不屈
陈文起被捕后,被吊在马架子上,扒掉了他的衣服,用棍棒乱打,用刺刀乱刺,身被几十处伤口,鲜血流在地上冻成了冰。就这样被吊了一天一宿,陈文起宁死不屈,仍然破口大骂。最后日军用刺刀挑开了他的胸膛,陈文起壮烈牺牲。陈文起牺牲后,镜泊湖区的乡亲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墙缝三里外的松树林中。
为纪念在墙缝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陈文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于年3月在墙缝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陈文起的事迹被载入《过去的年代》《抗联四军史》《中共牡丹江市党史大事记》《黑龙江春色》《不朽的丰碑》等书刊中,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十周年时,他的英雄事迹,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展出。
年8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李延禄重访镜泊湖南湖头地区,回忆年3月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写下了这首《湖边忆战友——忆镜泊湖连环战》——鏖战连连夹壁间,东海小胡胆战寒。敌酋田野丢白骨,抗日千军笑开颜。山河依旧“狂胡”灭,幅员万里锦绣程。英雄湖水流千古,文起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