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穆棱 >> 穆棱经济 >> 竹帛说我看武汉

竹帛说我看武汉

我看武汉

赵竹帛

(年11月17日)

打小知道武汉,还是儿时家长让我背诵唐诗所致,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特别喜欢崔颢的这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凭吊怀乡、飞鸿掠过,使之心生无限感慨。

武汉是九省通衢,汉阳、武昌、汉口三镇和被称为中国的“光谷”东湖高新区非常有名。以前,我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时曾随省领导去过武汉;年3月,我当时是松北区委常委、副区长,我带队到武汉高新区参观调研和招商引资;虽然时光匆匆,但犹如昨日。武汉如今大力推进“光谷”“药谷”“智谷”“金谷”“才谷”建设,聚焦“五谷丰登”。武汉建设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正常的,人们就应该这样想。武汉市的科研实力据说全国排第四位(京、沪、宁名列前三甲);全球城市排第19位;武汉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前10位。武汉的GDP,年就超过万亿,年哈市是亿,武汉比我们多一倍,达亿;武汉年的财政收入是亿,哈市是亿,比我们多不止一倍。

武汉在历史上,在民国时期当过首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喜欢去武汉,文革前毛主席每年都要去武汉视察。我想毛泽东钟情武汉可能有几个理由:第一可能是乡情。湘鄂皆为楚,毛泽东一直把湖南、湖北当做一家。当年他在接见武汉杂技女皇夏菊花时,就曾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第二可能是因为爱水。从年毛泽东第一次游长江,到年最后一次畅游,11年间,毛泽东实际横渡长江40多次。能在长江里搏击波涛,是毛泽东喜欢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42次横渡长江,17次在武汉。年5月31号,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之后四天内,他又三次横渡长江,并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写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第三可能是因为杨开慧。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杨开慧也带孩子来到武汉,一家人久别重逢,并且在这里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毛泽东在这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献。这段家庭生活温暖美好,成了主席永远的回忆。

第四个原因亦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武汉有可与毛主席深入交流的几个人。一个是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李鹤鸣,他与毛主席都是党的一大代表;另一个是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王任重乃风流才子,文史词曲歌赋皆佳,王任重时为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吏;另一个是时为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陶鲁笳是我省老领导赵德尊的妻弟,陶与王都是年生人。如论与毛主席关系远近,陶与王差了一截)。建国后,毛主席最喜欢亦是最多去的城市,一个是杭州,另一个便是武汉了。后来,有人说毛主席有宿命感,他乃真龙天子,在北京住在中南海,在杭州喜住西湖,在武汉喜住东湖。我们姑妄听之。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与毛主席交往那真是一段特殊佳话,王任重当过十三年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毛主席与王任重在一起,既可论历史鉴训、时事风云,又可论风俗短长、世间风月。当然,武汉还可以说出许许多多人物故事,包括引发历史转折的辛亥革命。辛亥年的武昌起义,才有黎元洪和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力量互相倚重,联手建立打造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共历史上,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党的重要会议一一八七会议。

有党的创始人陈潭秋、董必武,有与武汉涉事甚深的两位湖北人董必武、李先念担任过国家主席,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十帅有其一(48岁的林彪);10名大将有两位(徐海东、王树声),57位上将有14位(韩先楚、王平、郭天民、周纯全、陈再道、王宏坤、刘震、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贺炳炎、谢富治、王建安)。—年,当过黑龙江省委书记的钱运录,就是湖北大悟县生人,曾经当过湖北团省委书记,当过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历来都是省委副书记兼任,这与我国大部分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都不同。钱运录对我非常关心,他调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后,仍几次打听了解我的工作情况。维本书记的老友,我省穆棱人关广富,曾十多年在湖北省任省委书记。曾为我省老书记李力安当过秘书,在省委办公厅当过副主任,在伊春、齐齐哈尔,省委宣传部任主要领导,当过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的杨光洪,就是武汉人,就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我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时就听说也曾亲眼所见,近乎天天下班后仍然在单位看书学习的就有杨光洪,他当时就是我们一批年轻干部在勤奋用功学习上效仿的榜样。

武汉自清末始,数度领中国之先,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乃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校改革,当时武汉大学校长叫刘道玉,我窃以为,由他引领了我国高校改革,如果不是中途夭折,我国高校事业成绩一定会更大。武汉山水相间、大气磅礴、舒展的城市骨架;武汉“五谷丰登”支撑起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态势;三千年的楚韵华章、江湖码头、商民市井所构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的的确确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更值得我们更多地向其学习。我想,也许也值得我们省、市借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