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
晋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公孙五楼曰:吴兵轻果,利在速战,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简精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兖州兵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慕容镇曰:今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超不从。刘裕过穆陵关,燕兵不出,刘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敌入我掌中矣。
南朝宋景平元年(),北魏叔孙建攻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檀道济自彭城赴援。魏刁雍谓建曰: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请据险邀之,破之必矣。建不听。道济至临朐,建遂烧营遁。
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魏人寇兖、青、冀诸州,何承天请徙三州新旧降附民三万余家于大岘南,以实内地。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以淄、青拒命,引兵出穆陵关。宋绍定中,李全据淮安,略金临朐,扼穆陵关。
抗战时期,穆陵关一带也曾是抗日战场。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我军以大队长陈宝骥及数百将士的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相传将军姓常名玄通,当年齐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在穆陵关北常家沟,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有十道长城,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修筑的第二道长城,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记者在关顶村采访87岁的刘兴廷老人时,他说还清楚地记得常将军铁像,屈膝端坐,雄健魁伟,年大炼钢铁时被拉走炼铁了。穆陵关在西周时期即为当局者所倚重,但由于历史久远鲜有史书记载,当时建筑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春秋战国时,穆陵关设在沂山东脉之大岘山上,关楼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宏伟高耸、巍峨壮观,门南北有陡峻的大道,关门内走廊平缓,关口左右为绵延千里的齐长城。该关居高凭险,布局合理,构筑坚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的穆陵关是齐国的南疆边陲,东连沧海,西接泰岱,北走临淄,南控徐淮,是齐国防范鲁、莒、楚、越等国自南面平川通衢北犯的关卡,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鉴于穆陵关重要的军事地位,齐国在此设置穆陵亭,置亭长,设军队,以报警御敌,有效地保障了齐国的和平与稳定。《左传》记载: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穆陵关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作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却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唐末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宋太祖赵匡胤设穆陵关镇,防御北汉与辽国南侵;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设为县,派专官镇守;元明时期均在此设穆陵关巡检司,造兵室扼隘于此。明嘉靖44年,原光禄寺省卿郡人冀练撰《增补穆陵关》碑记载:"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陵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令带家小随往备非常……"清初,穆陵关巡检司设皂录2人,弓兵20人,递铺兵30人,至清末关隘建筑逐渐倾颓;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至临朐县蒋峪,关防设施日趋荒废。穆陵关一带山峦起伏,长城蜿蜒,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雄关屹立,风景优美。每年春来时节,穆陵关齐长城北部山区,常常是雪封大地,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一派北国风光;而关南的沂蒙大地,由于山岭阻挡,则是冰雪消融,暖气融融,草木吐翠,春意盎然,另一番南国景象,明清《沂水县志》中记载的"沂阳八大胜景"之一"穆陵停雪"即由此得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清人祝植龄曾作《穆陵停雪》云: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
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