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诊启动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021/5779561.html
澎湃特约评论员宋金波
5月18日,曾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某村庄的东北虎在被成功救护后,在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施业区被成功放归自然。专家表示,这是我国首次成功救护并放归野生东北虎。
新华社《新华视点》为此还刊发了一篇《放虎归山,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介绍了“放虎归山”可能面临的问题。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放虎归山”,面临的关键问题有两个:如何在放归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虎两安全,如何尽量让老虎在野外顺利存活。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通过了解虎自身有没有疾病或其他健康隐患,以及确认放归地选择是否能满足野生东北虎的生存需求来解决的。
给虎“体检”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活,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工作起步不算特别晚,特别是大型兽类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积累。即便还有欠缺,国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也不会太少。够用了。
难办的大概在放归地“选地方”。
至于“如何在放归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虎两安全”,是安全问题,然而主要大约不是虎自身的安全,而是虎会不会发生新的与人类的冲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这个风险,也很现实。
放归地问题与安全问题也有重合。选择一个放归地,就意味着与周边居民的安全产生了联系,安全因素就要考虑周全。
技术上,无论是对虎的健康评估,还是对虎的风险性评估,包括电子项圈定位等,多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这些技术问题,不会对“放虎归山”造成较大的限制。在决策是否放虎归山、如何放虎归山过程中,最大的变量,其实是安全责任的评估分配机制,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
中国社会对安全问题非常敏感,多年来,安全问题都是“红线”所在,要“一票否决”,自然,也就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对安全风险的极低容忍度,造成一些环节需要承担近乎“无限责任”。也就是说,可能决策失误或者操作失误在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中比重很小,但问责力度却可能非常大。这也必然导致,除非有足够强的压力,否则很多决策者会选择不一定最好但安全系数最高的决策。
比如这头名为“完达山一号”的东北虎。假如你在决策者的位置上,不考虑其他因素,主要从安全性上考虑,你会选择把它关到某个驯养繁殖基地或动物园,还是冒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放归山林呢?
我个人认为,考虑到上述背景,如果决策者选择前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像各地地铁都配置了安检设备,那么某地决策者如果不跟进,万一出现安全事故,他的责任就会无限大。
我不认为在此次东北虎事件中,安全问责机制有了根本变化。所以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变量,是网络围观的民意。
除了大家都看得到的,事件早期人们怀着新奇、刺激的心理“围观”关于东北虎的各种段子、视频,我也很早就注意到,当东北虎被控制后,很快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对这只东北虎未来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902.html